ABOUT
PROJECT
TOPICS
NEWS
JOIN
在余德耀美術館和西岸藝術中心之間
“從工業搖籃到藝術社區,徐匯濱江城開中心的景觀營建”
2020年7月,徐匯濱江城開中心正式投用,項目匯集了包括美國KPF、棲城景觀、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LEAD8 等在內的多家設計機構共同協作完成。涵蓋低密度辦公,超5寫字樓,特色商業及文化休閑等業態,為上海西岸再添區域地標。
上海西岸,一條藝術文化走廊蜿蜒于徐匯濱江,向世人呈現了一個工業棕地的華麗轉身。
依托濱江的規劃與建設,曾經的工業搖籃注入了新時代的文化藝術,承載時代記憶的工業建筑——龍華機場、飛機制造廠、民用機庫,經過最佳的保留與改建,成為歷史人文傳承的載體,傳遞了一張更新的“西岸”名片。
· 上海西岸鳥瞰圖,徐匯濱江中心項目位于西岸核心位置水岸線邊,共分四個板塊。借勢藝術高地,1#地塊位于整個商辦項目轉角位置,也介于余德耀美術館和西岸藝術中心之間
· 本案1#地塊與毗鄰的余德耀美術館,以嵌入姿態無縫銜接,共同形成江邊水岸景觀
余德耀美術館由原上海飛機制造廠機庫改造而成,凝聚了上個世紀民航的飛行記憶。在沿用老機庫深紅色的基礎上,利用鐵質材料保留了機庫歷史的滄桑感,是西岸藝術館群里一顆耀眼的新星。
· 余德耀美術館,原上海飛機廠機庫改造而成(網圖)
· 西岸藝術中心,原上海飛機廠沖壓車間改建(網圖)
西岸藝術中心則由原上海飛機制造廠沖壓車間改建而成,內部保留了組裝車間空間的震撼力,東西山墻打通處理,我們看到前工業建筑的演替更新與現代傳媒時尚的有機結合,以開放的姿態向城市展現新時代的魅力。
徐匯濱江中心項目地處徐匯濱江西岸核心地帶,共分四個板塊。借勢藝術高地,1#地塊位于整個商辦項目轉角位置,也介于余德耀美術館和西岸藝術中心之間。
· 本案項目基地,即濱江城開中心1#地塊位置臨江,介于余德耀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之間,整體定位對接水岸藝術
1#板塊的初始定位便鎖定為魅力水岸生活圈的景觀紐帶,景觀通過退臺布局打開余德耀美術館面向濱江的展示界面,休閑的室外展覽延伸空間與水岸紐帶之間的對話關系,擴大了濱江水岸的價值,同時也為工業遺跡的傳承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展示界面。
· 案內1#地塊與2#、3#、4#地塊景觀策略整體打造,旨在通過外圍綠化,結合美術館與西岸藝術中心形成一個連續的藝術購物公園,營造出一個綠色生態的時尚購物圈
作為徐匯濱江中心整個地塊重要的引流部分,1#地塊成為銜接濱江步道和項目其它板塊的過渡帶,距離濱江走廊僅一步之遙。除此之外,1#地塊聯通整個地塊四個片區,是西岸藝術走廊與徐匯濱江中心的轉折和紐帶。
西岸大量人流會通過1#地塊的導入,連帶激活整個濱江中心。整個地塊結合余德耀美術館和西岸藝術中心,形成一個連續回游的公園商辦,在極速生長的空間職能中,融入藝術性、文化性、休閑性的互動體驗,營造出一個綠色生態的藝術時尚圈。
開放性人流導入,立體式躍層互動
場地兼顧著不同界面的人流導向:來自城市界面,主要從地鐵通過底下一層空間進入場地;文化走廊向西岸藝術中心和余德耀美術館方向通過步行匯集進入場地;同時濱江步道向城市界面方向拓展的人群會通過地塊的銜接作用實現與城市界面的貫通。
通過對人流的目的和動向進行分析,尋找場地功能需求的依據。
· 空間的獨立與聯系 設計探討場地空間的關系和相互聯系,根據場地對功能的需求,探索不同屬性的場地空間,運用設計的手法,將不同的空間聯系起來,讓平面、立面的戶外空間有機的結合,相互串聯又能彼此獨立。
場地的建筑功能以多層辦公和藝術商業為主,兩個下沉庭院空間的設置,加強了場地的立體化空間布局,通過高差變化豐富場地間的空間層次,給休閑活動提供了更有趣味的場所空間。
下沉庭院創造立體的花園式休閑體驗,探索不同屬性的場地空間,將不同的空間聯系起來,讓平面,立面的戶外空間有機的結合,相互串聯又能彼此獨立。
空間串聯,櫻花林中邂逅藝術
融合西岸藝術,結合整個外部的環境和西岸的規劃,場地作為徐匯濱江的一部分,需要很好的將美術館融合其中,讓美術館和場地構成一個和諧整體。
通廊以幾何形邊界圍合出層層小空間,層級花壇連續延展,仿佛一條指引紐帶,貫穿通廊始末,高低錯落的變化豐富了場地的層次感,同時也提供更多休閑愜意的駐足停留區域。
作為濱江項目,場地設計強調生態的體驗性。龍騰大道的主要行道樹為梧桐,沿江行道樹為銀杏,梧桐展現夏季的綠蔭,銀杏渲染秋季的色彩,設計希望在整個環境中,結合我們的場地,注入春季的粉色的色彩,為整個場地增加季節的變化。
· 主題樹種增加場地認知度 龍騰大道的主要行道樹為梧桐,沿江行道樹為銀杏,梧桐展現夏季的綠蔭,銀杏渲染秋季的色彩,設計希望在整個環境中,結合場地注入春季的粉色,增加季節的變化。選用櫻花作為整個場地的主題樹種,根據種植空間的大小運用晚櫻、早櫻等不同品種的櫻花,貫穿整個場地,讓其擁有屬于自己的色彩記憶。
美術館間的藝術鏈接通過選用粉色系的櫻花樹作為主題樹種,打造融于生態的休閑開放空間,讓場地擁有屬于自己的色彩記憶。
濱江西岸的工業遺存承載著上海開埠后一個時代的記憶,從百年浦江到文化水岸,藝術在歷史與現代之間建立起時間對話的通道,而我們要做的,是將這場錯位時空的對話,融入公共空間,創造更多公眾互動的平臺,培育大眾藝術審美,推動城市人文精神生活,從而激發整個城市的魅力。